“小電鍍”被根除了
深圳表面處理網:近一個月來,在河北省廊坊市下轄的霸州市和永清縣,居民的生活環境正悄悄發生著轉變。
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
“從前一刮風空氣里就能聞到酸味,現在好了,早起遛彎感覺舒服多了。”60多歲的曹大爺見記者詢問,樂呵呵地說。
居民穆女士也主動向記者說,“過去無論什么天氣,大家都不敢把衣服曬在外面,只能常年把洗凈的衣服掛在屋里陰干。因為只要掛到外面,收回的衣服準是落上一層黑灰。現在,情況已大不相同了”!
居民所說的這一變化,皆因近日公安機關徹查關閉了長期存在于霸州市和永清縣內的那些涉嫌構成污染環境犯罪的小電鍍企業。
據了解,這些小電鍍企業基本都是沒有營業執照等手續的黑作坊。工人們在簡易的廠房中,通過簡陋的設備生產產品,使含有硫酸、鹽酸以及鋅、鉻、鎳等重金屬化學元素的廢水,不作任何處理,直接排出,造成周邊水體酸性和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
記者在霸州市楊芬港鎮一排放廢酸的滲坑看到,排放的廢水呈黃棕色,漂浮著厚厚一層油污。“過去,有6家小電鍍廠直接將廢酸廢液直接排放到這個滲坑里。”辦案民警說。盡管這6家小電鍍廠已經停業近一個月,但記者仍能聞到空氣中散發的淡淡酸味。有村民反映,“過去刮風時,酸味在一里外都能聞到”。
在永清縣黃家堡村一處小電鍍加工點,記者看到,占地約8畝的廢水排放坑塘距村戶只有800米,離農田僅幾米遠。辦案民警介紹說,國家規定的電鍍污染物水質應接近中性,經永清縣環保部門對該排水坑水樣檢測,PH值為2.75呈酸性,而鉻、鋅、鎳的總含量均超標60倍以上。
當地法制觀念淡漠
盡管污染物超標如此嚴重,但因為小電鍍廠已經存在多年,當地居民健康意識不高,飲用的又是深井水,幾十年過去了,大家都沒有引起重視。直到近期公安機關主動出擊,加上媒體的宣傳報道,村民們才如夢方醒,了解到環境污染的危害性,使他們不禁感到后怕。永清縣的翟女士說,“我已50多歲,就是生病了也不太要緊,可孫子們才五六歲,真怕他們喝出毛病來”!
“電鍍廠過去是我們村的支柱產業,幾十年了,我15歲就開始到電鍍廠上班”,在廊坊市拘留所,記者見到了52歲的犯罪嫌疑人、一家小電鍍廠老板翟中武。他說,“我們村300戶人家,干電鍍廠的有100戶”(有100戶人家開電鍍廠或在電鍍廠打工)。
“由于文化水平低,從前并不知道直接排放廢酸廢液會對人體造成這樣大的危害,也沒有意識到污染環境會帶來嚴重后果,我的電鍍廠一直都在直排廢酸廢液。”翟中武告訴記者,他父親建廠10多年了,過去有營業執照,后來因為環境污染問題被收回,從此開始了無證經營。“去年父親去世后由我接班,算是祖上留下來的產業。”翟中武說,他家的電鍍廠主要幫天津的一些工廠加工自行車零件和家具零件,收費價格比正規排污廠家要便宜20%。他與本村其他5家小電鍍廠共用一個滲坑,由于滲坑不大,到了雨季常常溢出。緊挨滲坑耕種的村民也曾擔心廢酸會影響土地,向他反映多次,他最終給人家一畝地補償幾百元錢。盡管如此,翟中武并沒有想過要安裝污水處理設備,“聽說大型的要20至50多萬元,買不起”。
據翟中武交代,這一年多來,他的工廠共排放30多噸廢酸水。
恢復生態任重道遠
與翟中武不同,永清縣的姜偉立聽說自己的工廠污染環境后,主動投案自首。“80后”的姜偉立只有小學文化程度,在村里租了半畝地,用打工積攢的幾萬元錢辦了一家電鍍廠,剛剛經營了1年多時間。
“我們村有10多家電鍍廠,三分之一的人在干這個(經營電鍍廠或在電鍍廠打工)。”姜偉立說,這些廠都沒有營業執照,家具廠也不檢查證件。同樣,姜偉立也不清楚廢酸廢液對人體的危害,生產過程中的廢水都是未經處理就通過塑料管排進了村邊的棄坑中。
翟中武、姜偉立的情況并非個案。記者了解到,在河北廊坊市霸州、永清兩地的電鍍行業發展由來已久,特別是霸州市的楊芬港鎮,因為緊鄰中國北方鋼木家具生產最為密集的勝芳鎮和自行車產業發達的王慶坨鎮,電鍍市場需求巨大,小電鍍廠應運而生,數目眾多。這些廠大多是村民私自開設的,家庭作坊式生產,資金有限,廠房簡陋,設備簡單,主要生產自行車、家具所需要的電鍍配件。
據辦案民警介紹,由于這些小電鍍廠都是接到訂單后才開工,沒有訂單就休息,工作時間不定,加上排水坑多廠合用,各廠的賬目又不規范,因此,警方調查取證較為困難。
針對這一情況,霸州市公安局成立了專案組,深入到小電鍍廠集中的村鎮,逐家企業走訪,宣講法律、政策,敦促涉嫌非法經營電鍍廠污染環境的嫌疑人主動投案,并發動群眾向公安機關提供線索。
截至6月10日,廊坊市公安機關已立案一批污染環境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38人,其中已批準逮捕20人,網上追逃43人。“打擊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恢復生態。”辦案民警說。